中远海控股价长牛背后:全球物流行业处于极限状态 海运铁路都堵了
海运堵了,铁路也堵了,未来会如何?
当前的全球物流链,已经不是最初的缺箱那么简单了,不仅仅是海运紧张,中欧班列也紧张了。
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试验,在理想的环形公路上,车辆按照一定间隔距离行驶,理论上是不会出现拥堵的。但是由于行驶中,部分车辆出现速度变化,后车减速踩一脚刹车,这种刹车积累下去,经过一段时间,最后所有的车全部拥堵在了环形赛道上。
当前的全球集装箱运输体系,就面临这种局面,以前货运量平稳,集装箱班轮公司在各航线和港口上布局班轮,准点到达,就好比最初在环形赛道上按照一定距离行驶的汽车,有序运转。即使偶尔出现一些货量的增加,或者意外情况,系统存在一定的容错度,也能快速恢复。
随着疫情的到来,这种平衡被打破,最初感觉到的是集装箱不够用,疫情后,加剧了集装箱的单向流动,集装箱的短缺最先出现。
然后发现港口处理能力跟不上货物增长,船舶在港口锚地长时间等待,变相降低了有效运力供给。
再后来,发现集装箱到了堆场,陆地上的转运卡车出现短缺。
于是一环一环的“刹车”,一环一环的积累,最后全球物流链出现了严重拥堵。
如果仅仅是前面提到的那个试验,可以暂停一下,重新排列汽车,再运转起来,但是实际情况是无法按下暂停键的,需求端不可能停下来,人的消费吃喝拉撒用停不下来,于是出现了零售商库存被情况,库存率出现历史最低的情况。
当前的状况是全球物流链已经处于极限状态,而且出现了遍布各地、各环节的堰塞湖,已经容不得任何一丁点误差,即使在没有任何误差情况下,这种堰塞湖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慢慢化解,毕竟各环节的处理能力都已经到了极限。说到这里,我多说一句,前段时间,曾经在捋过全球物流的运输过程的文章中,对于我国港口的高效率,智能化充满自信,曾经认为这种港口拥堵事件一定不会出现在我们国内。
很遗憾,我低估这这波疫情和这轮汹涌澎湃的集装箱浪潮,最近一段时间,因为疫情,我们华南地区的港口也出现了拥堵。那么换个角度看,我们这种全球NO1的港口装卸效率,7*24小时的人停机器不停地干,全球NO1的智能化港口,我们稍不注意都能堵了,他们就更容易堵了,所以未来一段时间,港口拥堵,运力紧张,可能会成为常态。更别说,当前进入7月,是下半年零售商的备货旺季,更何况当前各零售商的库存处于历史地位,备货需求更加紧迫。
可以预见,今年的旺季会很旺!
未来会如何,目前无法判断,提出几个问题,以供思考。
这种拥堵,运力紧张会持续多久?普遍观点认为,海控是周期股,(当然,我觉得周期股也没什么,一年赚个800亿,3年2000亿,周期股怎么了!)疫情结束后,会回归正常。
那么问题来了,疫情什么时间能结束?
曾经乐观地认为,今年底明年初就能结束,目前看,过于乐观了,今年上半年印度疫情的爆发,现在变异出来的德尔塔病毒已经在全球传播,什么时间能结束!?这可能是个未知数。
再看疫苗,目前我国疫苗充足,接种率接近一半,全球接种率什么时间才能到达阻隔病毒传播的比例?何况疫苗还存在短缺。病毒又有了突变,什么时间全球疫情结束,复工复产,物流链恢复正常?
那么,这个“回归正常”是回归到曾经航司徘徊在破产边缘的所谓正常吗?
从最近20年数据看,集装箱贸易量处于增长趋势,等疫情过去,集装箱贸易量肯定不会回到2019年的水平,那么会是多少?
那时候的全球物流链的处理能力是否能匹配那时候的集装箱贸易量?
如果不能匹配,是否依然拥堵?
即使考虑到新船运力在2年后达到,是否能满足和匹配?
我想也是未知。
2021年,和中远海控一起见证。
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也许很多事已经悄然改变。
纯分享,非荐股,您的投资您做主。